時間:2022-04-02 來源:國能日新
隨著國家發展規劃和一系列政策的不斷實施,強化風電、光伏發電項目建設,同時保障電力送出和消納機制,提高市場競爭力,推動風電、光伏發電項目進入了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由此,新能源功率預測對電力系統的運行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功率預測已經成為我國新能源并網的必備條件之一。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引領下,新能源發電正大規模接入電力系統,功率預測的重要性也愈發凸顯。
其次,對風力、光伏發電功率進行預測,不僅能夠給電網調度計劃、各機組的分配量提供可靠的依據,有效提高電力系統的穩定性、安全性、經濟性;同時,還可以降低新能源場站的成本,提高場站經濟效益。
★深入現狀,功率預測精度的高低是決定新能源能否友好并網的關鍵。
實踐證明,近年來,我國對功率預測的研究有很大進步,在技術水平和預測精準度方面都有很大提升,不僅能夠應對越來越嚴格的技術考核要求,而且讓大規模新能源更友好地接入電網,在電力系統的可靠供電、高效消納、安全運行問題等方面均見成效,進一步實現了新能源的可預測、可控制與可調度。
隨著我國電力系統進入了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的發展階段,新能源行業也將面臨一系列新問題、新挑戰。 國能日新 擔起行業領跑者的角色 面對問題與挑戰,國能日新十幾年來始終專注于新能源功率預測系統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預測技術與應用實踐經驗,作為新能源功率預測的行業領跑者,在全國的集中式光伏電站、陸上風電、海上風電都有廣泛的應用,國能日新的功率預測在全國新能源場站的良好應用均體現出了預測系統較好的兼容性、適應性以及并網友好性。即使在當地并網條件和各項指標考核更為嚴格的情況下,仍能實現高精準建模,從而實現在極端環境和復雜地形中的精準預測。 極端環境、復雜地形下的精準預測 以復雜的山地風電場為例,由于其復雜的地形容易出現局地微觀氣候,導致不同位置的風機發電功率差異較大,而單獨的氣象站觀測有效覆蓋面積小,致中尺度數值天氣預報也無法對風電場當地小氣候進行細化考慮,預報難度很大。國能日新采用微觀氣象學和計算流體力學(CFD)技術有效消除了局地小氣候波動,大大減少風速等重要氣象要素的預報偏差;采用資料同化、集合預報和多模式集成預報技術,實現了高分辨率氣象預報。而且,通過先進的智能算法,能夠將每一臺風電機組從風到電的轉化過程變得可感知、可預測。 預測精度 技術創新是國能日新的根本 國能日新之所以能夠最大化地提升功率預測精度,得益于在模型、算法、氣象等方面對新技術的鉆研,掌握利用不同的數值天氣預報模式來預測未來氣象多種可能性的技術。 其中,數值天氣集合預報+分段建模技術打破了傳統單一的建模方式和單一的數值天氣預報,一方面從模型上豐富預報結果,通過對新能源場站地形地貌、實測數據、各設備狀態信息及數值天氣預報等多種數據源進行集合預報,減少預測偏差;另一方面從物理上分區域預測,利用神經網絡等算法分段建模,實現了模型與真實的風、光場站高度匹配,提升預測精度,最終輸出更精準的超短期、短期、中期功率預測。
在新能源大發展時期,提高新能源接入系統運行水平是各新能源場站的必由之路。材料顯示,整縣分布式光伏開發被視作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與鄉村振興兩大國家戰略的重要舉措之一;在分散式風電方面,我國中東南部預計可開發規模接近10億千瓦,但現在開發比例僅為11%,開發潛力巨大。未來無論是整縣光伏還是分散式風電,作為主力電源之一,功率預測系統的應用至關重要,國能日新有實力用高精準的預測技術為新能源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經濟運行提供技術保障。